1、家庭教育是最易出错的地方
其一,大家的爸爸妈妈大多没受过专门练习。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极少有人对大家说如何做爸爸妈妈。即便有人说过,也只不过长辈们。他们可能会说“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长”……这类在日常流传的观念对吗?这需要大家去深思。
要做驾驶员需要到驾校学习3个月才能拿到执照,而要做爸爸妈妈3个月能掌握吗?爸爸妈妈不一样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一样的烙印,没经过专门练习的爸爸妈妈们难免会出错。
其二,爸爸妈妈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爸爸妈妈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尤其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达成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质。一本《哈佛女生﹒刘亦婷》卖了几百万册,正是爸爸妈妈们这种心理的反应。爸爸妈妈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的学生不了解如何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不少从小到大不要考虑什么事情,如何会有成长呢?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过多限制、过多干预也会妨碍孩子潜能的释放。大家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父母”自居:“你是我生的,我叫你听,你不听,找揍!”这样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联合国儿童宪章》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其三,不少爸爸妈妈忽视了我们的教育职责。因为社会常见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爸爸妈妈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略了他们自己才是真的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的重要。俗话说:三岁看老。孩童年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刚开始认识来自于爸爸妈妈,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爸爸妈妈们惯有些父母定义在英文中其实是个贬义词,含有“父母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需要有真的的理解、同意,才能去做好。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致使家庭教育易出错。
2、没爸爸妈妈的成长,就没孩子的成长。
都说爸爸妈妈是孩子的榜样。一般出色孩子成长为出色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完善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原因。
爸爸妈妈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这样就好的。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进摇篮的手。好的家庭总是随着着爸爸妈妈与孩子的一同成长;坏的家庭总是给孩子负面影响。有如此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印证。
张家港×校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复习迎考,他爸爸妈妈邀了几个朋友来家搓麻将,其响声搅扰了孩子,孩子无奈说:“11点多了,还打,我明天如何考试?”麻友们正在兴头上,对孩子的 话不予理睬。孩子生气了,就将电视打开,并把音量调大,弄得左邻右舍上门抗议,他爸爸妈妈感觉丢了面子,将他打了一顿。孩子连夜出走……朋友们常问我每周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块?我说因为工作忙,我与孩子相互交流并不不少,但只须孩子看到,我肯定是在看书,写作,无需讲话。身教远大于言教吗。爸爸妈妈有多少工夫在家念书,家里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同的。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国内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厨;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没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看社会?爸爸妈妈不进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爸爸妈妈与孩子是一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总是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法,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爸爸妈妈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止境的过程。爸爸妈妈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3、品德重于学问,状况大于办法。
1、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日常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进步的原因中,分数并非非常重要的,起着制约用途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们追崇、尊重,而不是常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完善进步奠定厚实的基础。大家注意到不少爸爸妈妈过多关心学习,只须考出好成绩,什么需要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的孩子撒谎,拿家东西或其他人东西,自我中心,不考虑其他人感受。如此的教育理念、方法让人忧虑。
孩子小时候也拿过家里东西,但大家让他了解犯这种错误遭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常识的失败,让他了解了父亲、母亲不是非常重视分数,而非常看重品德,使他成为了一个谦和的人。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时候整天丢三落四,今天买的尺子明天丢,到小学三年级骑车上学,钥匙也常丢,常要大家送。如何行!后来大家决定:钥匙再丢得自己跑回来拿备用钥匙。小学四年级还如此,他一个人把车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但换来的是钥匙再也不丢了。所以,爸爸妈妈们应充分看重品德习惯的培养教育。
生活毁灭人是悄无声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收获人也是悄无声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收获。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况大于办法,办法大于苦干。”现实状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办法,办法大于状况”。事实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况。有了状况就有了办法,有了状况就想做事,就大概成功。
前不久,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跳楼自杀,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考试状元,应当说学习成绩是出类拔萃的,可又如何呢?爸爸妈妈白养了他,还不如考上大学留在身边的子女,对社会也没贡献可言。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导致的。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况导致的。有的人聪明,但他什么事都不干,怨天尤人,他就无所成。所以说,非常重要的是状况,是精神办法。凡能够帮助精神状况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4、把童年还给孩子'
大伙常常感慨:目前的孩子没童年、没快乐。只须进了学校就没好日子。在入幼儿园前,爸爸妈妈们怀着很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不少爸爸妈妈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当然学习更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很多幻想。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漂亮的幻想中的喜好便被斩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是的,天天早晨天没亮就匆匆赶在路上的是孩子,天天夜晚熄灯最晚的还是孩子。目前的孩子真比农民还苦啊!他们没享遭到应有些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开心的呀。为何不可以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何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大家的爸爸妈妈,要看重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不要让范进重现!